了解健康新闻动态及行业资讯
守护春季健康,预防传染病是关键
南阳疾控四月健康风险提示
四月,春暖花开,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然而,随着气温的逐渐升高,气候的变化无常,加上清明时节,返乡祭祖、踏春出行等活动增多,现在也迎来了春季传染病的高发期。这些潜藏在春天温暖怀抱中的疾病,无声无息地威胁着我们的健康。
一、传染病核心信息
春季常见的传染病包括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流感、百日咳、手足口病、诺如病毒感染、麻疹等。这些疾病通常由病毒引起,具有传播速度快、感染范围广的特点。
1、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是由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病。新冠病毒属β属冠状病毒。
主要症状:以鼻塞、发热、咽喉疼痛、咳嗽为主,但发热症状相对较轻,部分患者可能不会发热。咽喉疼痛和咳嗽可能持续较长时间,容易合并细菌感染。
传播途径:主要经呼吸道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封闭环境中可经气溶胶传播,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也可造成感染。
2、流感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主要症状:流感起病急,大多为自限性,主要表现为发热、头痛、肌肉酸痛、鼻塞、流涕、咳嗽、咽喉痛、全身不适等症状,但在孕妇、婴幼儿、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等高危人群中,可因肺炎等并发症或基础疾病加重发展成重症病例,严重者可导致死亡。
传播途径:流感病毒主要通过感染者打喷嚏和咳嗽等产生的呼吸道飞沫传播,也可经口腔、鼻腔、眼睛等黏膜直接或间接接触感染。在特定场所,如人群密集且密闭或通风不良的房间内,也可能通过气溶胶的形式传播。人群对流感病毒普遍易感,流感患者和无症状感染者是流感的主要传染源。
3、百日咳
百日咳是由百日咳杆菌所致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以小于5岁儿童为主。
主要症状:病初很像感冒,非典型病例可能无症状、或者仅有轻微咳嗽、有点低热。临床上以阵发性、痉挛性咳嗽、鸡鸣样吸气吼声为特征。病程可长达2~3月,故名百日咳。百日咳的病程不一定是一百天,一般4—6周。
传播途径:患者或潜伏感染者在打喷嚏或咳嗽时喷出的飞沫中含有病原菌,病原菌随飞沫快速传播。百日咳杆菌在体外生存力弱,间接传播的可能性较小。
4、麻疹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是传染性最强的传染病之一。
主要症状:麻疹从暴露的潜伏期到前驱症状出现,主要是卡他症状持续平均2~4天。典型的麻疹首先表现为发热,体温达39~40℃,可伴有流涕、喷嚏、咳嗽、流泪、畏光,眼结膜炎等症状。在发热2~5天后出现皮疹,为玫瑰色丘疹,自耳后、发际、前额、面、颈部开始自上而下波及躯干和四肢、手掌足底。皮疹出齐后,依出疹顺序逐渐隐退,色变暗,有色素沉着及糠皮样脱屑,2~3周消退。疹退同时体温也下降到正常,病情自愈。麻疹常见的并发症有肺炎、喉炎、中耳炎、脑炎,其中以肺炎常见。并发症是引起婴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严重危害儿童健康。
传播途径:麻疹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病毒可经飞沫传播或直接接触感染者的鼻咽分泌物传播,人群普遍易感。
5、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
由诺如病毒感染引发的急性胃肠炎。具有发病急、传播速度快的特点,极易在幼托机构、学校和养老院等集体单位出现暴发疫情。病程一般为2-3天,是一种自愈性疾病,一般恢复后无后遗症表现。
主要症状:儿童以腹泻为主要症状,成人以呕吐为主要症状;同时可伴有发热,头痛、恶心、腹痛畏寒等表现,严重者可能出现脱水,补液不及时可危及生命。
传播途径:以肠道传播为主,可通过污染的水源、食物、物品、空气等传播。
6、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之一,多发生于5岁以下的婴幼儿,一种儿童常见传染病,以发热、口腔粘膜疱疹或溃疡、手、足、臀等部位皮肤出疹为主要特征,少数患者会出现严重的并发症。
主要症状:手足口病通常病情较轻,呈自限性,7-10天病程后可完全康复。患儿发病初期常出现发热、食欲不振、疲倦或咽喉痛。发热1-2天后,在舌头、牙龈和/或两颊内侧等口腔部位出现水疱,痛感明显,这些水疱初期为细小红点,后形成溃疡。另外,多数患儿手掌、脚底会出现皮疹,皮疹通常不痒,有些皮疹带有水泡,其他部位如臀部、膝盖、肘部、躯干等也可能出现皮疹。部分病例无发热。少数患者的病情会快速恶化,累及脑部、肺部和心脏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如脑炎、脑干脑炎、急性弛缓性麻痹、肺水肿、肺出血、心肺功能衰竭等。
传播途径:主要经消化道或呼吸道飞沫传播,亦可经接触病人的粪便、疱疹液、鼻咽分泌物、唾液及接触被其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餐具、奶瓶、床上用品等物品或环境而感染。
7、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是一种由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SFTSV)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在丘陵、山地、森林等疫源地生活、生产的居民和劳动者,以及赴该类地区户外活动的旅游者感染风险较高。
主要症状:起病急,主要表现为发热,体温多在38℃以上,重者持续高热,可达40℃以上,部分患者热程可长达10天以上。早期症状包括发热、乏力、明显食量减少、恶心、呕吐等,部分患者有头痛、肌肉酸痛、腹泻等症状。血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减少、血小板逐渐降低。
传播途径:主要经带毒蜱虫叮咬感染,还可在无防护情况下通过接触感染动物或患者的血液、分泌物、排泄物及其污染物造成感染。
二、传染病预防措施
1、接种疫苗是预防传染病、降低传染病感染和重症风险的有效手段,建议对有疫苗预防的传染病如新冠、流感、麻疹、水痘、手足口、百日咳等,按相关接种要求及时和全程接种疫苗。
2、注意个人卫生,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使用肥皂或洗手液并用流动水洗手,饭前便后及接触脏东西后要洗手,勤换、勤洗、勤晒衣服和被褥;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毛巾遮掩口鼻,若双手接触了呼吸道分泌物应立即洗手,避免脏手接触口、眼、鼻。
3、养成健康生活习惯:规律作息,均衡营养,充足休息,适量运动,保持自身免疫力。注意饮食饮水卫生,不饮用生水,蔬菜瓜果彻底洗净,烹饪食物要煮熟。
4、做好个人防护,减少疾病传播。出现相关传染病症状时,应居家休息,进行健康观察,避免带病上班、上课;外出或接触他人时佩戴口罩,减少疾病传播。若出现病情加重,需及时前往医院就诊。
5、做好环境清洁和消毒工作。保持室内定期开窗通风。患者家庭环境应加强消毒。
6、学校及托幼机构应做好晨检和因病缺课病因追踪工作,一旦出现聚集性发病和突发疫情时,应及时向辖区疾控中心报告,在相关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疫情调查和处置。
7、外出山地、森林等野外游玩者,应做好个人防护,尽量避免在蜱类主要栖息地,如草地、树林等环境长时间坐卧。如需进入此类地区,应穿长袖长裤,不要穿凉鞋,尽量佩戴帽子。
来源:南阳疾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