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百姓健康动态及行业资讯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唐代诗人杜牧的这句诗,生动地描绘了清明时节的氛围。每年公历 4 月 4 至 6 日,太阳到达黄经 15°
时,清明节气悄然而至。今年的清明节,就在 4 月 4 日(农历 2025 年三月初七)。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它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社会的重大春祭节日。在这一天,人们会前往祖先的墓地,清扫墓碑,献上鲜花,寄托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之情。扫墓祭祀这一习俗,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慎终追远、礼敬祖先、弘扬孝道的重要体现,它能唤醒家族共同记忆,增强家族成员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无论是南方的 “拜山”,还是北方的 “上坟”,虽说法不同,但对祖先的敬重与怀念是一致的。健康网。
除了扫墓祭祖,清明节还有着丰富多样的习俗。清明时节,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人们便在扫墓之余,一家老少在山乡野间游乐一番,这便是踏青。踏青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其源泉是远古农耕祭祀的迎春习俗。在这春意盎然的时节,人们亲近自然、品味春天、激发生命活力。此外,荡秋千、放风筝、植树、插柳等活动也为清明增添了别样的色彩。荡秋千可以增进健康,培养勇敢精神,深受人们特别是儿童喜爱;放风筝时,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清明前后,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而插柳的风俗,说法众多,有的认为是为了纪念 “教民稼穑” 的农事祖师神农氏,有的说是为了驱鬼辟邪,还有的说是为了纪念介子推。
清明节在历史发展中,还融合了寒食节与上巳节的习俗。寒食节初为节时,禁烟火、只吃冷食,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上坟祭扫、秋千、蹴鞠等风俗;上巳节则有 “上巳春嬉” 的节俗。到了唐代,清明墓祭风俗开始在全国范围盛行,并吸收了寒食节的禁火习俗以及上巳节的春嬉习俗。经过不断演变,清明节俗具有了更加丰富的文化内涵。
如今,清明节已成为国家法定节假日,在 2008 年被正式确立。这不仅给予人们时间去缅怀祖先,也让大家有机会在繁忙的生活中停下脚步,走进自然。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们既追思过往,铭记先辈们的功绩与教诲,又拥抱当下,感受春天的美好与生命的力量。让我们带着对先人的思念,带着对未来的期许,度过这个意义非凡的清明节,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迎接生活中的每一个新生与希望。
注:本文转载自网络,免责声明:本文使用的图文等作品来源于网络,转载文章所有版权均属于原作者。我们尊重著作权所有人的合法权益,我们也注重精选好文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在后台留言联系我们进行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