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百姓健康动态及行业资讯
今日立秋,暑气未消,凉风暗送。天地间仿佛开启了一台巨大的空调,晨风如薄荷水般清冽,午阳却似辣椒粉般灼人。夏秋之交,养生之道贵在平衡——既要化解残留的暑湿,又要防范初起的燥气,更要警惕"秋行夏令"的误区。
一、立秋身体信号:夏秋交替的微妙变化
皮肤警报: 鼻干、咽痒、唇裂,肌肤从油腻转向紧绷,秋燥初露端倪。
呼吸变化: 干咳少痰,咽喉如卡细沙,晨起尤为明显。
肠胃波动: 夏季贪凉的后遗症开始显现,腹胀、便溏或便秘交替。健康网。
心神不宁: 莫名烦躁,"悲秋"情绪初显,夜间易醒。
温差敏感: 晨起微凉需加衣,午间酷热汗湿衫,身体调节略显吃力。
二、立秋饮食核心:润燥为主,兼清余暑
润肺生津的"天然甘露":
银耳: "平民燕窝"润而不腻,煮羹(银耳莲子羹)最佳。
莲藕: 生吃清热润燥,熟食健脾养胃(莲藕排骨汤)。
梨子: 生津润喉首选(秋梨膏、冰糖炖梨),雪花梨更佳。
蜂蜜: 温水冲服,润肠通便,滋养肺阴(晨起空腹更佳)。
荸荠: "地下雪梨",生吃清脆,煮水甘润(可配梨同煮)。
健脾祛湿的"扫尾功臣":
薏米: 利湿之余兼能健脾,但用量宜减(薏米冬瓜汤)。
茯苓: 平和祛湿不伤正(茯苓粥、茯苓豆浆)。
扁豆: 化湿消暑,健脾和中(扁豆山药粥)。
立秋饮食禁忌:
莫急"贴秋膘": 暑湿未退,脾胃虚弱,大鱼大肉反成负担。
慎食瓜果: "秋瓜坏肚",西瓜、甜瓜等寒凉瓜类宜减量。
少碰辛辣: 姜、蒜、辣椒等辛散之物易耗伤津液,加重秋燥。
冷饮刹车: 脾胃最忌寒凉,立秋后冷饮尤需克制。
三、起居养生:薄衣未可收,敛阳正当时
"春捂秋冻"有讲究:
初秋冻一冻,能增强耐寒力。但四部位需重点保暖:颈背(防风寒)、腹部(护脾胃)、脚踝(寒从脚起)、肩膝(关节脆弱)。
早晚添衣,午间减衣,随身备件薄外套。
体弱老人、幼童及病人不适宜"秋冻"。
早卧早起,与鸡俱兴:
顺应阳气收敛,尽量22:30前入睡,避免熬夜耗阴。
清晨6-7点起床,呼吸新鲜空气,舒展筋骨(太极拳、八段锦)。
舒缓运动,忌大汗淋漓:
选择散步、瑜伽、站桩等温和运动,微汗即止。
避开烈日,选择清晨或傍晚锻炼。
大汗易伤津耗气,违背秋日收敛之道。
情志养生:安宁为要
"秋三月,使志安宁",避免悲忧伤感。
多晒太阳(避开暴晒时段),登高望远,开阔心胸。
听舒缓音乐,练习书法,保持心境平和。
四、立秋养生小妙招
晨起叩齿咽津: 轻叩牙齿36次,待唾液满口,分三次缓缓咽下,润脏腑。
揉按"润燥穴":
太渊穴(腕掌侧横纹桡侧端): 肺经原穴,缓解干咳咽痒。
照海穴(内踝尖下方凹陷处): 滋肾阴,利咽喉。
温水泡脚: 水温降至38-39℃,时间15分钟,加几片生姜驱寒末。
室内保湿: 使用加湿器或放置水盆,缓解环境干燥(湿度50%-60%为宜)。
立秋非入秋,养生如走平衡木
润一分燥,敛一分阳,避一分寒
顺应天时,方能安稳度过这夏秋之交的"多事之秋"。
特别提醒: 体质各异(如阴虚易燥、阳虚怕冷、湿热未尽),养生重点不同。若感明显不适,请及时咨询专业中医师。
注:本文转载自网络,免责声明:本文使用的图文等作品来源于网络,转载文章所有版权均属于原作者。我们尊重著作权所有人的合法权益,我们也注重精选好文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在后台留言联系我们进行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