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百姓健康动态及行业资讯
一、降温季经期受凉?这些隐患要警惕
气温骤降时,经期女性因胞宫开泄、阳气不足,成为寒邪侵袭的重点目标。看似不经意的受凉,可能引发一连串健康问题:
即时不适爆发:寒邪导致血管收缩、子宫痉挛,轻则出现小腹坠胀、手脚冰凉,重则引发剧烈痛经,经血颜色变暗并夹杂血块。部分女性还会伴随腹泻,这是脾胃阳气受损的典型表现。
长期健康透支:反复受凉可能导致月经周期紊乱,甚至累积成宫寒,表现为长期腰腹冷痛。更需警惕的是,持续寒湿侵袭会增加子宫内膜异位症、盆腔炎风险,严重时可能影响生育功能。
二、中医支招:辨证调养护好 “气血本”
中医认为经期养生核心是 “暖阳气、补气血、通经络”,不同体质需对症调理:
1. 寒证体质(怕冷、血块多)
保暖重点:腰腹佩戴纯棉护腰,睡前用 40℃左右生姜水或艾草水泡脚,水位需没过三阴交穴(内踝尖上 3 寸)。
食疗方:桂枝红枣茶(3 克桂枝 + 2 枚红枣煮 15 分钟),为胞宫 “添柴供暖”,驱散寒湿;或煮红枣栗子鸡蛋甜汤,板栗健脾、红枣补血,搭配红糖温经散寒。
2. 虚证体质(乏力、经量少)
调养关键:避免熬夜耗阴血,每日进行 10 分钟八段锦等舒缓运动,防止气随血脱。
食疗方:当归山楂鸡蛋汤(红枣、当归、山楂干煮 30 分钟),活血养血同时改善经量偏少问题;也可食用黄芪炖乌鸡汤,增强气血生化能力。
3. 热证体质(经色鲜红、烦躁)
调理要点:忌辛辣温补,减少红糖、桂圆用量,改用藕汁、菊花茶清热凉血。
食疗方:牛奶桃胶炖燕窝,不加冰糖改放少量雪梨片,既能滋阴润燥,又避免上火。
三、360° 保暖攻略:细节里藏着健康密码
局部防护无死角:颈部戴丝巾防风寒入侵,脚踝穿厚袜避免 “寒从脚起”,空调房备披肩护住肩背,温度不低于 26℃且避免直吹。
饮食避坑指南:拒绝冰饮、螃蟹等寒性食物,水果需温水浸泡后食用;烹饪时加姜片、花椒等温热调料,减少苦瓜、梨子等凉性食材。
穴位按摩急救:痛经时按揉血海穴(膝盖内侧上方)缓解血瘀,日常按太冲穴(足背一二跖骨间)疏肝理气,减少经期烦躁。
四、5 款家常暖身汤:省时又对症
1. 红糖酒酿荷包蛋(暖宫驱寒)
食材:酒酿 200g、鸡蛋 1 个、红枣 5 颗、红糖 1 块
做法:水开后煮荷包蛋,加红枣煮 5 分钟,倒入酒酿、红糖再煮 2 分钟,适合经期前后预防痛经。
2. 红豆红枣桂圆甜汤(补气血)
食材:红豆 100g、桂圆 6 颗、红枣 6 颗、红糖适量
做法:红豆提前泡 3 小时,与桂圆、红枣同煮 30 分钟,加红糖调味,改善气虚导致的经量少、肤色暗黄。
3. 香橙热米酒(增强免疫)
食材:橙子 2 个、酒酿 200g、枸杞 5g
做法:橙子切片与酒酿、枸杞同煮,果肉捣碎再煮 5 分钟,补充维生素 C,秋冬防感冒同时暖身。
4. 红枣姜汁糯米丸(驱寒暖手脚)
食材:糯米粉 100g、南瓜 50g、姜片 3 片、红糖 1 块
做法:南瓜蒸熟和面团搓成丸子,姜片煮水后下丸子,加红糖调味,手脚冰凉者可常喝。
5. 皂角米桃胶炖燕窝(滋阴养颜)
食材:桃胶 10g、皂角米 5g、燕窝 3g、牛奶 200ml
做法:桃胶泡发后与牛奶炖 2 小时,加燕窝再炖 10 分钟,温和滋补不上火,改善经期肤色暗沉。
五、避坑提醒:经期养生 3 大禁忌
忌剧烈运动:跑步、跳绳等会加重气血损耗,建议选择慢走、经期瑜伽等轻柔活动。
慎做医疗操作:避免拔牙、手术,慎用当归等活血药物,以防经量过多。
勿过度清洁:每日用温水清洗外阴即可,过度冲洗会破坏菌群平衡,增加感染风险。
中医强调 “经期调护,功在平时”。秋冬降温期做好保暖、选对食疗,不仅能缓解当下不适,更能养护卵巢功能与内分泌平衡,让月经成为健康的 “晴雨表” 而非负担。
温馨提示: 本文旨在科普养生知识,不能替代专业医师诊断。如有具体疾病或身体状况,请咨询中医师或医生,在指导下使用。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