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婴育儿
打个喷嚏、仰天大笑、拎个重物,就可能漏尿,还有便秘、阴道松弛、子宫脱垂等等这些情况出现,是哪里出了问题呢?这是盆底肌在“闹情绪”!看似小问题,可能严重影响女性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这就是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FD)。
大量研究表明,妊娠及分娩是PFD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由于妊娠时期体内激素分泌情况会发生很大变化,增大的子宫对盆底肌造成牵拉或损坏;分娩会进一步对盆底肌造成影响,进而导致盆底障碍性疾病的发生。
目前,临床对于 PFD 的诊断方法包括 CT、MRI、排粪造影及盆底超声等,其中盆底超声不仅检查方便、分辨率高、实时动态观察盆腔脏器移动情况,而且无辐射,患者更易于接受。
盆底超声不仅可以早期发现产后尚未出现症状的患者,还可以发现阴道前后壁完整的隐匿性肛提肌裂伤。所以产后盆底超声检查应作为评估产后盆腔脏器和盆底肌肉的损伤程度的首选影像方法,大力推荐产妇常规进行盆底超声检查。
产后盆底超声什么时候检查呢?
产后42天至1年,是修复盆底肌的最佳时间,产后半年内是修复的黄金时段。一般产后42天后请尽快进行盆底超声检查,对盆底功能进行评估,并及时进行康复训练。
检查时,盆底超声是将超声探头置于会阴部,通过动态观察、比较患者静息状态、缩肛状态和Valsalva状态下盆腔脏器的位置变化,从而评估盆腔脏器及盆底肌肉的损伤程度。
产后盆底超声检查注意事项有哪些?盆底超声检查最好恶露干净,在检查前尽可能排空肠道,以减少肠气干扰直肠肛管,如果肠气干扰比较严重,会导致直肠观察不清楚;检查时需要患者配合进行缩肛及Valsalva动作 。
来源:西交一附院妇产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