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保健
夏季气温攀升,暑湿之邪易侵袭人体,常使人感到头晕乏力、食欲不振、心烦口渴。中医认为,“暑为阳邪,易伤津耗气”,此时宜通过合理的饮食调节,以清热、利湿、生津、益气为养生原则。以下四款中药饮品,结合时令特点与体质需求,帮你驱散暑气,守护夏日健康。健康养生。
一、薄荷绿豆饮 —— 辛凉解表,清暑利咽
原料:薄荷叶 5g(鲜品 10g)、绿豆 50g、冰糖适量。
做法:
绿豆提前浸泡 2 小时,加水煮沸后转小火煮至软烂;
放入薄荷叶,继续煮 3-5 分钟,关火后加冰糖调味,放凉饮用。
功效:
薄荷:性凉味辛,可疏散风热、清利头目,缓解暑热引起的头痛、咽喉肿痛。
绿豆:清热解毒之王,善祛暑湿、利小便,与薄荷搭配增强清热之力。
适用人群:适合夏季风热感冒(发热、咽痛、鼻塞)、暑热烦渴、口舌生疮者。
注意:脾胃虚寒者(易腹泻、手足冰凉)少饮,可加 1 片生姜调和寒性。
二、三豆乌梅汤 —— 利湿解毒,酸甘化阴
原料:黑豆、绿豆、赤小豆各 30g,乌梅 3 颗,冰糖适量。
做法:
三豆洗净浸泡 1 小时,与乌梅同入锅,加水煮沸后小火煮 40 分钟;
滤渣取汁,加冰糖调味,代茶温饮。
功效:
三豆组合:黑豆补肾益阴,绿豆清热解暑,赤小豆利湿消肿,合奏利水而不伤阴之效。
乌梅:味酸生津,敛肺涩肠,与冰糖搭配酸甘化阴,防止暑热耗伤津液。
适用人群:适合夏季湿热体质(口苦、舌苔黄腻、皮肤油腻)、汗多口渴、小便短赤者,尤其适合儿童及体力劳动者预防中暑。
亮点:相较于传统绿豆汤,三豆乌梅汤更注重 “清补结合”,避免单一清热导致的脾胃虚寒。
三、荷叶茯苓茶 —— 升清降浊,健脾消脂
原料:干荷叶 5g、茯苓 10g、炒薏米 15g、陈皮 3g。
做法:
茯苓、薏米碾碎,与荷叶、陈皮一同放入杯中;
用沸水冲泡,焖 10 分钟后代茶饮用,可反复冲泡 2-3 次。
功效:
荷叶:升发清阳,解暑化湿,现代研究显示其含有的荷叶碱可辅助调节血脂。
茯苓 + 薏米:健脾利湿,茯苓偏于渗湿安神,薏米炒制后减少寒性,增强健脾之功。
陈皮:理气和中,防止利湿药伤气,四药合用共奏 “祛湿不伤正” 之效。
适用人群:适合夏季困重乏力、食欲不振、大便黏滞、体型偏胖者,尤其适合久坐少动的上班族。
饮用建议:上午 9-11 点(脾经当令时)饮用最佳,有助于发挥健脾祛湿功效。
四、黄芪石斛饮 —— 益气养阴,抗暑防疲
原料:黄芪 10g、石斛 10g、麦冬 10g、枸杞 5g,蜂蜜适量。
做法:
黄芪、石斛、麦冬加水煎煮 20 分钟,滤取药汁;
加入枸杞焖 5 分钟,待温后加蜂蜜调味饮用。
功效:
黄芪:补气固表,缓解暑热导致的气虚乏力、自汗不止(动则大汗)。
石斛 + 麦冬:滋养胃阴、生津止渴,改善暑热伤阴引起的口干舌燥、胃脘灼热。
枸杞:平补肝肾,与黄芪搭配 “气阴双补”,适合夏季虚劳体质。
适用人群:适合气阴两虚者(夏季稍动即汗、口干咽燥、手足心热),尤其适合中老年人及长期熬夜、压力大者。
禁忌:湿热重(舌苔黄厚腻)、感冒发热者暂不饮用,以免闭门留寇。
夏季饮用药膳三原则
辨体质选方:
热性体质(易上火、口干)优先选薄荷绿豆饮、三豆乌梅汤;
湿性体质(舌苔厚、身体困重)宜用荷叶茯苓茶;
虚性体质(乏力、易疲劳)适合黄芪石斛饮。
适量饮用:
中药饮品非茶饮,不宜过量或长期饮用,通常连续服用 5-7 天需暂停,观察身体反应。
食材新鲜:
夏季气温高,药材易霉变,建议现煮现饮,剩余饮品需冷藏并在 24 小时内喝完,避免变质引发肠胃不适。
结语
夏日养生,重在 “顺应天时”。一杯合适的中药饮品,既能驱散暑热,又可调和体质。但需注意,中药调理需因人而异,若有基础疾病(如糖尿病、肾病)或正在服用其他药物,建议咨询中医师后再饮用。愿你借由传统中医药的智慧,在炎炎夏日里保持身心清爽,元气满满!
注:本文转载自网络,免责声明:本文使用的图文等作品来源于网络,转载文章所有版权均属于原作者。我们尊重著作权所有人的合法权益,我们也注重精选好文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在后台留言联系我们进行删除,谢谢!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