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保健
导语:
盛夏酷暑,冰镇西瓜、冷饮雪糕成了许多人的“续命神器”。然而,古老的中医智慧却发出不同声音:“春夏养阳”、“冬吃萝卜夏吃姜”。为何看似最需要“凉”的季节,中医却告诫我们要“暖”?这背后,藏着人体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深刻哲理。
一、夏季人体真相:外热内寒,阳气浮越
中医经典《黄帝内经》早已点明夏季养生核心:“夏三月,此谓蕃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 这句话揭示关键:
阳气外泄,内里空虚: 为顺应炎热气候,人体阳气大量发散于体表(表现为出汗散热),导致脏腑内部(尤其是脾胃)阳气反而相对不足,呈现“外热内寒”的特殊状态。
脾胃脆弱期: 脾乃后天之本,主运化,喜燥恶湿,最怕寒凉。夏季本就湿气困脾,功能减弱。此时灌入寒凉饮食,如同在虚弱的脾胃上再浇一盆冰水!
打个比方: 夏季的身体,就像一个火力集中在外壁(体表)的炉子,内部中心(脾胃)的火力反而是最弱的,需要小心呵护,而不是往里加冰块。
二、寒凉伤身:看不见的“冰封”之害
贪图一时冰爽,寒凉之邪悄然入侵,带来连锁伤害:
直中脾胃(首当其冲):
功能“罢工”: 寒邪收引凝滞,直接抑制脾胃阳气,导致运化无力。表现为腹胀、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大便溏稀甚至腹泻(夏季腹泻高发的重要原因)。
湿浊内生: 脾阳受损,无法运化水湿,内生湿浊,使人感觉身体沉重、头昏脑胀、口中粘腻。形成“寒湿困脾”的恶性循环。
阻滞气血,不通则痛:
寒性凝滞,使气血运行不畅。常诱发或加重胃痛、腹痛(尤其吃冷后绞痛)、女性痛经、关节酸痛(尤其空调房内)。
损伤卫阳,外邪易侵:
过食寒凉,损伤人体护卫体表的阳气(卫阳)。导致抵抗力下降,更容易感冒(所谓“热伤风”),出现鼻塞、流涕、怕风、低热等症状。空调冷气也更容易乘虚而入。健康养生。
埋下“冬病”隐患:
中医强调“冬病夏治”。夏季是驱散体内陈寒的最佳时机。反之,若在夏季持续摄入寒凉,等于将寒气深藏体内,到了秋冬阳气内收时,就容易引发老慢支、哮喘、关节炎等虚寒性疾病的反复或加重。
三、中医的夏季“暖”养智慧:以热制热,养阳祛湿
明白了原理,中医的夏季养生策略就清晰了:
温饮为佳,远离冰镇:
常备温开水、热茶(如绿茶、姜枣茶、陈皮普洱茶、菊花枸杞茶)。
重点推荐姜: “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生姜性温,能温中散寒、醒脾开胃、解表散寒,是夏季暖养脾胃、对抗“内寒”的明星食材。晨起喝杯姜枣茶(生姜几片+红枣几颗煮水),振奋脾胃阳气。
饮食有温,呵护脾阳:
即使吃凉拌菜、凉面(如馆凉面),也尽量选择常温或稍作回温,避免冰镇。
烹调多用温性佐料:生姜、紫苏、葱、蒜、花椒、陈皮、小茴香等,既能提味,又能中和食物可能的寒性,温运脾胃。
适量吃些暖胃健脾食物:山药、莲子、小米、南瓜、扁豆等。
“热养”排汗,顺其自然:
适当运动(避开烈日)出点汗,或洗个温水澡,让汗液自然排出,是顺应夏季阳气外泄、散热排毒的自然之道。切忌过度依赖空调制造“人造寒冬”,阻碍正常排汗通道。
护好关键部位:
避免空调冷风直吹(尤其颈背、腰腹、膝盖、脚踝)。睡觉时盖好腹部。女性尤其注意下肢保暖。
四、误区澄清:不是所有“凉”都禁
“凉”≠“寒”: 中医讲究性味。绿豆、冬瓜、苦瓜、西瓜(皮绿瓤红部分)等食物性味是甘凉或微寒,具有清热解暑、生津止渴的功效。在暑热特别重、没有脾胃不适的情况下,适量食用是有益的。关键在于度和体质。
体质差异: 阳盛体质、实热证明显(如常感燥热、口舌生疮、便秘)者,可酌情多吃些清热食物。但阳虚、气虚、脾胃虚寒者(常怕冷、手脚凉、易腹泻、消化不良),则必须严格忌口生冷冰镇。
夏季的“热”,是自然赋予我们排毒养阳的良机。盲目贪凉饮冷,看似解一时之渴,实则暗耗宝贵阳气,损伤脾胃根基,为健康埋下隐患。理解“外热内寒”的身体密码,掌握“以热制热”的养生智慧,用一杯温茶、一碗暖食、一份对身体的觉察与呵护,替代那短暂的冰爽刺激。这个夏天,让我们跟随中医的指引,暖养脾胃,固护阳气,安然度夏,为秋冬的健康打下坚实基础!
注:本文转载自网络,免责声明:本文使用的图文等作品来源于网络,转载文章所有版权均属于原作者。我们尊重著作权所有人的合法权益,我们也注重精选好文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在后台留言联系我们进行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