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保健

中医保健

当前位置:首页>中医保健

【健康养生】炎夏祛湿指南:击退体内湿气,清爽健康过夏天

时间:2025-08-07 16:45:57   访问量:1023

  湿漉漉的空气、挥之不去的闷热、黏腻的皮肤……湿气在夏日悄然蔓延,它如看不见的雾气渗透进我们的生活,带来沉重与疲惫。中医认为,夏季高温多雨,湿气最盛,若湿邪入侵或内生停滞,便会扰乱身体平衡,引发诸多不适。

  一、湿气缠身,身体会发出这些信号

  沉重乏力: 身体如灌了铅,四肢酸软,精神萎靡,晨起困难。

  消化困扰: 食欲不振,腹胀难受,大便黏腻不成形,容易粘马桶。

  皮肤警报: 脸上油光泛滥,痘痘频发,湿疹、皮肤瘙痒反复纠缠。

  关节不适: 关节沉重酸痛,屈伸不利,尤其阴雨天加重。

  舌苔异常: 舌体胖大,舌边齿痕明显,舌苔厚腻发白或发黄。

  头面不清: 头发易出油,头昏沉如裹布,身体浮肿感明显。

  二、餐桌祛湿:这些食物是天然“干燥剂”

  饮食是祛湿的关键战场,善用食材,让湿气无处藏身:

  健脾利湿的“主力军”:

  薏苡仁(薏米): 利水渗湿、健脾止泻。可煮粥(如经典的薏米红豆粥)、煲汤或打豆浆。健康养生

  赤小豆: 利水消肿、解毒排脓。常与薏米搭配,煮水或煲汤。

  茯苓: 健脾宁心、利水渗湿。可煮水、煲汤(如茯苓排骨汤)或煮粥。

  冬瓜: 清热利水、消肿解毒。煲汤(冬瓜薏米排骨汤)、清炒或煮水(带皮效果更佳)。

  玉米须: 利尿消肿、平肝利胆。晒干煮水代茶饮,简便有效。

  山药: 补脾养胃、生津益肺,兼能祛湿。蒸食、煮粥或煲汤。

  芳香醒脾的“化湿能手”:

  白扁豆: 健脾化湿、和中消暑。煮粥、煲汤或打豆浆。

  陈皮: 理气健脾、燥湿化痰。泡茶、煮粥或做菜调味。

  生姜: 温中散寒、发汗解表,助阳化湿。做菜、煮姜茶(可加红枣、红糖)。

  烹饪智慧:

  清淡为主: 减少油腻、辛辣、煎炸、甜腻食物(如肥肉、奶油蛋糕、油炸食品、冰淇淋),这些易生痰湿。

  烹饪方式: 多采用蒸、煮、炖、拌,少用油炸、红烧。

  冷饮节制: 冰镇饮料、寒凉瓜果(如西瓜,适量即可)过度摄入损伤脾阳,反助湿邪。

  三、生活起居:打造清爽无湿的日常

  动则生阳: 适量运动是祛湿良方。选择温和出汗的运动,如快走、慢跑、八段锦、太极拳、瑜伽。促进气血循环,加速水湿代谢。避开正午高温,注意补水。

  环境除湿: 保持居室通风干燥,尤其在雨后。合理使用空调除湿功能或除湿机。避免久居地下室等潮湿环境。被褥、衣物勤晾晒。

  避免“外湿”侵袭: 淋雨后及时擦干身体、更换干衣。出汗后避免立即冲冷水澡或直吹空调。睡眠时腹部注意保暖。

  热水泡脚: 睡前用温热(约40℃)的水泡脚15-20分钟,可加入少许艾叶或生姜,促进下肢血液循环,微微发汗,有助排湿散寒。

  穴位按摩: 常按揉足三里(健脾要穴)、丰隆(化痰祛湿要穴)、阴陵泉(健脾化湿利水)等穴位,每次按揉3-5分钟,以有酸胀感为度。

  四、特别提醒

  体质差异: 祛湿方法需因人而异。如寒湿体质(怕冷、舌苔白腻)宜侧重温化,湿热体质(口苦、舌苔黄腻)宜侧重清利。症状严重或复杂者,建议咨询专业中医师辨证调理。

  循序渐进: 祛湿是长期过程,贵在坚持,不可急于求成或过度祛湿伤及正气。

  水分平衡: 祛湿不等于不喝水!适量饮用温开水(尤其是晨起空腹一杯温水)对代谢至关重要,避免一次性大量牛饮。

  充足睡眠: 保证规律且充足的睡眠(7-8小时),有助于身体自我修复和运化水湿。

  简易祛湿茶饮推荐:

  薏米赤小豆水: 取薏米、赤小豆各30克(可提前浸泡),加水煮沸后转小火煮30-40分钟,取水代茶饮(豆子可不吃)。

  陈皮茯苓茶: 陈皮3-5克,茯苓10克,沸水冲泡,焖10分钟后饮用。

  玉米须茶: 干玉米须15-30克,洗净,沸水冲泡或煎煮10分钟后饮用。

  结语

  湿气是夏日健康的“隐形负担”,却并非不可战胜。只要我们在饮食上巧选天然“干燥剂”,在生活起居中重视运动排汗、环境除湿、避免寒凉,并辅以泡脚、按摩等简便方法,就能有效化解湿浊,恢复身体的轻盈与活力。

  注:本文转载自网络,免责声明:本文使用的图文等作品来源于网络,转载文章所有版权均属于原作者。我们尊重著作权所有人的合法权益,我们也注重精选好文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在后台留言联系我们进行删除,谢谢!

上一篇:【健康养生】不起眼的田间宝:竹节草,清热利湿的“尿路清道夫”!

下一篇:【健康养生】冬瓜:夏季“补水祛湿王”,家常做更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