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百姓健康动态及行业资讯
冬至,宛如岁月长河中的一座静谧驿站,在每年公历 12 月 21 - 23
日之间悄然降临。这一天,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迎来了一年中白昼最短、黑夜最长的时光,它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十二个节气,也是冬季的第四个节气,民间俗称
“冬节”“长至节” 或 “亚岁” 等,其重要性在古代可与新年相媲美,素有 “冬至大如年” 之说。
早在春秋时期,冬至便已被确立,此后一直为人们所重视。在这一天,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是阴阳转换的关键时节。此后,阳气逐渐回升,大地也将慢慢从寒冬中苏醒,开启新一轮的循环。在古人眼中,冬至是一个充满希望与转机的时刻,它象征着旧的结束与新的开始,为寒冷的冬日注入了一丝温暖与慰藉。健康网。
冬至的习俗丰富多样,饱含着浓厚的文化底蕴与生活气息。北方地区有冬至吃饺子的传统习俗,“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 这句俗语家喻户晓。相传饺子起源于东汉时期,医圣张仲景为了救治在寒冬中冻伤耳朵的百姓,用面皮包上羊肉、胡椒等驱寒食材,捏成耳朵形状的 “娇耳”,煮熟后分发给众人。人们食用后,身体暖和,冻伤的耳朵也逐渐痊愈。从此,冬至吃饺子的习俗便流传开来,成为北方人冬至餐桌上必不可少的美食。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和面、剁馅、包饺子,欢声笑语中,共享天伦之乐,让寒冷的冬日充满了温馨与祥和。
南方则多有冬至吃汤圆的习俗。汤圆以糯米粉为皮,内馅丰富多样,有芝麻、花生、豆沙等。煮熟后的汤圆圆润可爱,寓意着团圆美满。在冬至这一天,一家人共同品尝甜美的汤圆,象征着家庭和睦、幸福安康。此外,江南水乡还有冬至夜全家欢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饭的习俗,用以驱避疫鬼,防灾祛病。在一些地区,人们还会在冬至祭祖,缅怀先人,表达对逝者的思念与敬意。
冬至的物候现象也别具特色。一候蚯蚓结,此时阳气虽已生长,但阴气仍然十分强盛,蚯蚓蜷缩在泥土中,交缠成结,仿佛在沉睡中等待着春天的到来。二候麋角解,麋与鹿同科却阴阳不同,古人认为麋的角朝后生,所以为阴,而冬至一阳生,麋感阴气渐退而解角。三候水泉动,深埋于地底的水泉,在阳气的触动下,开始缓缓流动,虽然此时水面仍被冰层覆盖,但冰层之下,已有生命的律动在悄然孕育,仿佛在为即将到来的春天积蓄力量。
冬至时节,大自然呈现出一片萧瑟寒冷的景象。北方大地银装素裹,万木凋零,河流冰封,天地间仿佛一幅简洁而纯粹的水墨画。南方虽然没有北方那般严寒,但也草木枯黄,冷风瑟瑟,给人一种清冷孤寂之感。然而,在这寒冷的表象之下,却蕴含着无限的生机与希望。正如古诗所云:“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 冬至过后,白昼渐长,阳气渐盛,大自然正在悄悄地孕育着新的生命与希望。田野里的麦苗在积雪下默默积蓄力量,等待着春风的吹拂,破土而出;树木的枝头虽然依旧光秃秃的,但在树干内部,新的嫩芽正在缓缓萌发,准备在春天绽放出嫩绿的枝叶。
冬至,不仅仅是一个节气,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与情感的寄托。它让人们在寒冷的冬日里停下匆忙的脚步,回归家庭,与亲人团聚,感受亲情的温暖。它提醒着我们,无论生活多么艰难,岁月如何流转,总有一些美好的事物值得我们去坚守与期待。在这最长的黑夜里,让我们怀揣着对未来的憧憬,围坐在一起,共话家常,分享美食,用爱与温暖驱散寒冷,迎接即将到来的春天。因为,冬至过后,便是春归。
注:本文转载自网络,免责声明:本文使用的图文等作品来源于网络,转载文章所有版权均属于原作者。我们尊重著作权所有人的合法权益,我们也注重精选好文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在后台留言联系我们进行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