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百姓健康动态及行业资讯
大暑已至,炎阳高悬,天地间仿佛被投入一个巨大的蒸笼,暑气弥漫,湿气升腾。这是一年中最炽热、最难熬的时节,却也暗藏了调理身心、养护健康的绝佳契机。
一、饮食调养:清补为要,祛湿护脾
清热解暑,甘淡为主:
绿豆汤/粥: 绿豆性寒味甘,是公认的解暑圣品,能清热解毒、止渴利尿。
冬瓜、丝瓜、苦瓜: 这些瓜类水分充足,性味偏凉,有良好的清热、利湿、生津效果。冬瓜汤、丝瓜汤清爽宜人。
荷叶、莲子、百合: 荷叶粥清香解暑;莲子百合汤清心安神,健脾祛湿。
酸梅汤: 生津止渴,开胃消食,是传统夏季饮品。
健脾祛湿,芳香醒脾:
湿气是大暑主要邪气。可适当食用薏米、赤小豆、白扁豆、山药等健脾利湿之物。健康网。
烹饪中加入生姜、陈皮、紫苏等芳香化湿的佐料,能振奋脾胃之气。
适度温补,冬病夏治:
对于体质虚寒者,大暑是“冬病夏治”的黄金时间。可适当食用性温的羊肉汤(清炖,避免燥热)、鸡肉等,或在专业中医指导下进行三伏贴敷。
充足补水,温饮慢饮:
大量出汗易致津液耗伤。务必主动、少量多次补充水分,以温开水、淡茶水为佳。避免一次性豪饮冰水,以免刺激肠胃,损伤阳气。
可饮用淡盐水或含钾丰富的饮品(如新鲜椰子水、香蕉汁),补充随汗流失的电解质。
忌口要点:
慎食生冷: 冰镇饮料、冰淇淋、大量生冷瓜果易损伤脾阳,导致腹泻、腹痛、食欲不振。
少食肥甘厚腻: 油腻、辛辣、烧烤、甜腻食物加重脾胃负担,助生湿热。
二、起居有常:顺应天时,避暑藏阳
保证充足睡眠:
顺应“晚睡早起”的夏季规律,但务必保证睡眠时长和质量。有条件者,可安排30分钟左右的午休,避开正午最热时分,有助于养心、恢复精力。
避免烈日暴晒:
上午10点至下午4点紫外线最强、气温最高,尽量减少外出。若必须外出,务必做好全面防晒:遮阳伞、宽檐帽、太阳镜、防晒霜,并尽量选择荫凉处行走。
科学使用空调风扇:
空调温度不宜过低(建议26℃左右),避免冷风直吹身体(尤其头颈、腰腹、膝盖)。室内外温差不宜过大(不超过7℃)。定时开窗通风换气。风扇避免长时间对人猛吹。
沐浴有度:
温水沐浴有助于散热去汗,令体感清爽舒适。避免冷水冲凉,尤其大汗淋漓时,以免寒湿入侵,闭阻毛孔。
三、运动养生:动静相宜,量力而行
择时择地:
选择清晨或傍晚气温相对凉爽时进行运动。避免高温时段剧烈活动。选择公园、林荫道等阴凉通风场所。
选择舒缓方式:
推荐散步、太极拳、八段锦、瑜伽、游泳等强度适中、节奏舒缓的运动。微微汗出即可,避免大汗淋漓,耗气伤津。
及时补充,注意恢复:
运动前后及过程中注意补充水分(温开水或淡盐水)。运动后不宜立刻大量饮水或冲冷水澡,应稍作休息,待汗止、心率平复后再沐浴。
四、情志调摄:静心养神,戒躁戒怒
“心静自然凉”:
中医认为“暑易入心”。高温易使人烦躁不安、心火旺盛。保持心态平和至关重要。
通过听舒缓音乐、练习书法、阅读、冥想、静坐等方式怡情养性,平息心火。
戒骄戒躁:
遇事尽量冷静处理,避免情绪激动。烦躁时尝试深呼吸或转移注意力。
五、特别提示:关注重点人群
老年人: 体温调节能力弱,易中暑或诱发心脑血管疾病。需格外注意防暑降温,保证饮水,减少外出,随身携带防暑药品。
儿童: 活动量大,自护能力弱。注意防晒、补水,避免在烈日下长时间玩耍,警惕空调病。
户外工作者: 务必做好防护,备足防暑降温药品(如人丹、十滴水、藿香正气水),注意轮换休息,及时补充水分盐分。
慢性病患者(心血管、呼吸道等): 高温易加重病情。遵医嘱用药,密切观察身体状况,不适及时就医。
结语
大暑虽酷热难耐,但掌握顺应时节的养生之道,便能在炎炎夏日中寻得一份清凉与安然。一碗绿豆汤,一场晨间太极,一次午后小憩,都是对身体的温柔照拂。切记,养生贵在坚持与适度,倾听身体的声音最为重要。若出现严重不适,务必及时寻求专业医疗帮助。愿大家都能智慧地度过大暑,积蓄能量,为秋日的丰盈打下健康根基。
注:本文转载自网络,免责声明:本文使用的图文等作品来源于网络,转载文章所有版权均属于原作者。我们尊重著作权所有人的合法权益,我们也注重精选好文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在后台留言联系我们进行删除,谢谢!
上一篇:【大宛健康网】三伏启幕:头伏养生正当时,开启夏日健康模式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