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保健
什么是“肠中风”?
已开始对年轻人“下手”
“肠中风”也叫“缺血性肠病”,和“脑中风”相似,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肠道血管病变或血液供应不足引发肠壁缺血、缺氧性损伤,轻则腹痛、便血,重则还会引发肠坏死、腹腔感染危及生命。
老年人是“肠中风”青睐的对象,尤其是合并有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糖尿病的老人们。而当下“肠中风”似乎也已开始对年轻人“下手”。
为什么吃冰会“肠中风”?
酷暑来袭,这些典型症状要警惕
眼下酷暑来袭,浙江大部地区最高气温达到38~40℃,局部地区甚至达40℃以上。炎炎夏日,各类冰镇饮料、酒水简直是年轻人的心头爱。
夏季气温高时,人体血管处于一种扩张状态。如果在剧烈运动或高温作业后,马上喝大量温度极低的冷饮,或是即刻吹空调、洗冷水澡,可能导致全身血管立即收缩痉挛,血液黏稠度增高,出现凝血,引起血管堵塞。而胃肠道往往首当其冲,大量冷饮进入胃肠道内可能会引起肠壁内血管收缩、黏膜缺血坏死。因此,酷暑来袭,这些习惯要不得!
“肠中风”最典型的症状是急性剧烈性腹部绞痛。常为突发性绞痛或持续性钝痛,定位不明确,可局部或弥漫,多位于肚脐、左下腹。多伴有便意,多数在24小时内出现便血症状,多呈鲜红色或暗红色,血与大便混合,并伴有大汗淋漓等症状。还有一些其它消化道症状,如恶心、呕吐、厌食、腹胀、腹泻等。健康网
结肠的血液供应来自肠系膜上动脉和肠系膜下动脉,尤其是在两套血管交界处,血供相对薄弱的地方。在血流缓慢时、发生血凝时,这些位置更容易发生 “肠中风”。
夏季高发,预防“肠中风”
请做好这几点
炎热干燥的夏季往往是“肠中风”高发季节。除了贪图凉快以外,夏天出汗多,人体水分通过汗液大量蒸发,血液黏稠度升高,达到一定程度时,可出现血凝倾向,引起缺血或血管堵塞,诱发肠壁缺血缺氧。
为了更好预防“肠中风”的发生,请做到以下几点:
1. 加强锻炼,作息规律,保持大便通畅。
2. 多喝温开水,避免饱食以及摄入过多的油脂。
3. 避免直接摄入温度过低的冰镇水果、饮料、酒水。
如果出现剧烈腹痛+便血,需要及时就医,以免耽误治疗。
来源:健康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