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保健
春季气候变化较大,极易出现乍暖乍寒的情况,春季养生在精神、饮食、起居诸方面,都必须顺应春天阳气升发、万物始生的特点,注意保护阳气,着眼于一个“生”字。
适阳气,培养生机春季是阳气生发的季节,人体的阳气也随之兴旺。春捂的目的是保护人体的阳气,防止阳气外泄,同时培养生机。
健康养生,春捂是指春季气温逐渐升高时,不要过早脱去棉衣,要适当保暖,保持身体适应春季气温变化。春捂可以避免因为气温骤然下降而导致的感冒、咳嗽等疾病。
捂对地方:做好“三暖二凉”
三暖---后背、肚子、脚丫要暖,能有效避免着凉。
二凉---头凉、胸凉,这样不容易捂出汗,也能避免穿得太紧影响呼吸。
春捂讲究上薄下厚
人体下身血液循环相对上身来说较差,更容易受到寒流的侵袭,所以初春要注意腿部保暖。
脚部受凉后不但会反射性地引起鼻黏膜血管收缩,让人更容易被流感病毒、鼻病毒等侵袭外,还容易引起腹泻,并影响到脑部的供血量。
天气开始转暖后,裤子最好是由厚变薄逐渐减,毛裤、绒裤减成秋裤,厚的秋裤减成薄秋裤或连裤袜,再减成单裤。
注意捂与不捂的时机
把握“8、15”原则。当昼夜温差大于8℃时就需要捂一捂了。
昼夜温差大于8-10℃,或者气温在15℃以内。
如果昼夜温差大于8-10℃就不要忙着减衣服,尤其是老人和孩子。
15℃可以算是捂与不捂的一个临界点。当气温低于15℃以下,或是偶尔达到15℃,这种情况要继续“春捂”。当气温持续在15℃以上,就可以不捂了。
一般来说15℃是春捂的临界温度,对儿童、老人等需要“春捂”的人群来说,15℃可以视为捂与不捂的临界温度。也就是说,当气温持续在15℃以上且相对稳定时,就可以不捂了。女性在16℃以下最好不穿裙装。冷空气来前24-48小时注意增加衣物。因为许多疾病的发病高峰与温度变化密切相关。
免责声明:本文部分内容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文字、图片或其他内容涉及侵权或违规,请联系删除,谢谢。